:::
  • ENGLISH
  • 網站導覽
:::

【中時電子報】時論廣場》敵對國家間的談判|劉必榮(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)

  • 10/30/2022
  • |
  • 媒體報導
  • |
  • 資料提供:中時電子報
土耳其與埃及去年開始展開副外長級試探性對話,這是艾爾段總統在經濟壓力下,跟周邊國家改善關係系列外交的一部分,但是和解外交碰到地緣政治就撞牆了。圖為土耳其總統艾爾段。(圖/路透社)

土耳其與埃及去年開始展開副外長級試探性對話,這是艾爾段總統在經濟壓力下,跟周邊國家改善關係系列外交的一部分,但是和解外交碰到地緣政治就撞牆了。圖為土耳其總統艾爾段。(圖/路透社)

10月底,國際上有多場談判進行,也有一些談判或協議戛然而止。這些多是敵對國家之間的談判,預示了一些正在胎動的新秩序、提供了談判路徑給其他想進行和解的國家或政體參考,也提醒了途中可能的陷阱或地雷。

10月27日,以色列國防部長甘茨到土耳其進行一天的訪問,這是超過10年來以色列防長首次訪土。以色列和土耳其之間有多重矛盾:以色列視伊朗為威脅,土耳其卻與伊朗交好;以色列封鎖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控制的加薩走廊,土耳其則援助哈瑪斯衝破封鎖而與以國交惡。但在國際局勢的變化下,兩國開始和解,並且在8月17日恢復了外交關係,這才有了這次以國防長訪土,重新建立兩國的安全聯繫。

甘茨訪土也直接告訴土國,以國不能接受伊朗經由敘利亞去支援區域的伊朗代理人。他講的主要就是真主黨和哈瑪斯。但是他也表示,願意以穩定和正面的態度,與土國維持對話。這就是一個新秩序的胎動。

10月27日,在美國調停下,以色列和黎巴嫩簽了海上疆界協定。這個協定讓兩國得以在860平方公里的海域進行海底能源開採。值得注意的是,以色列和黎巴嫩互不承認,談判也是透過美國傳話的間接談判。黎巴嫩在協議簽訂後特別聲明,海上疆界協定的簽訂,不等於承認以色列。這個將實際問題與政治承認切割處理,並透過第三國談判的模式,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
但是這一切改變都是以色列右派總理納坦亞胡離任後才發生的。11月1日以色列又要進行選舉,納坦雅胡的右派聯盟有可能班師回朝。果如此,新政府能否繼續維持這些政策,就是很值得觀察的變數。 

另一個可以觀察的是埃土關係。10月29日,埃及叫停了和土耳其進行了兩回合的「試探性對話」,理由是土耳其10月初跟利比亞政府簽訂了開採海底能源的協議,劃分了海上疆界,侵犯到埃及的利益。利比亞現在國家是分裂的,有東西兩個政府,土耳其支持的是西邊,埃及支持的是東邊,這才有這次的衝突。

埃及與土耳其關係在2013年中斷,去年開始展開副外長級試探性對話。這也是艾爾段總統在經濟壓力下,跟周邊國家改善關係系列外交的一部分。但是和解外交碰到地緣政治就撞牆了。

10月29日,俄國宣布退出和烏克蘭達成的穀物運輸協議,因為烏克蘭攻擊克里米亞的港口,俄國無法保障運糧船的安全,所以退出這個黑海倡議。黑海倡議是在聯合國主導,土耳其居中奔走下,協調俄烏達成在黑海建立的穀物運輸走廊。俄國稱烏克蘭以無人機與炸藥船攻擊俄國船艦,所以退出協議;烏克蘭則稱俄國是在為升高衝突找藉口,交互指責之下,全球糧食危機的陰影也再度浮現。

從這些例子可看出,敵對勢力之間的談判並不容易。必須有大氣候的推動,有精緻的外交操作,第三者的居中穿線,才有可能成功。但是地緣政治的現實、當事國的政黨更迭、某些勢力的刻意破壞,又可能讓談判戛然而止。這都是我們可以學到的教訓。(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)